近日偶然在網上與大陸的親友聊天,不時被對方追問在美國留學的種種問題。下線后,在感嘆國人赴美留學的熱情依然高漲之余,我忽然想把這些年自己在美國讀書留學的一些想法和經歷總結一下。
中國人兩千多年來一直深受孔老夫子的影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的古訓仍然普遍被國人奉為成功的圭臬。故中國人自幼就被家長和老師耳提面命地教導說要好好讀書。
如今富庶的美國仍然執世界科技之牛耳,走一條到美國留學然后申請工作和定居的學術之路,仍然是以理工見長的年輕國人心中熊熊不滅的火焰。
但當那些在美國讀書的來自兩岸三地的眾多年輕國人好不容易才熬到博士學位到手后,卻發現美國遠不是心目中那塊“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樂土。由于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博士產自美國(不計美國“巴靈頓”式的“野雞博士”),原產自其它國家的博士又爭先恐后地赴美國作博士后研究,加上美國這幾年高科技泡沫破滅、經濟不景氣,以致連美國也吸納不了這么多來自全球的高科技人才,所以美國每年都有許多博士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況。
無奈之下不少博士被迫再去做博士后研究,而且一做又是好幾年,中途不乏轉業再做其它的,甚至被迫“淪為”家庭主婦、煮夫。這真是人才和資源的最嚴重浪費。
前段時間那位在加拿大因長期失業憤而自殺的畢業自中國清華大學的雙料博士,許多人責怪他智商高、情商低,心理承受能力差,但誰又真正了解他經過了這么多年高強度的寒窗苦讀后,內心的痛苦與失望呢(人生近一半的年華,而且是最好的年華都耗費在學業上,到頭來卻是一場空,誰又能真正泰然處之呢)?有人將Ph.D.(博士學位)戲稱為“Permanent Head Damage”(永久性的腦損害),真是入木三分。
美國的博士過剩,還因為崇尚學術自由的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諸如“博士培養X年規劃”之類的人才培養規劃。教授們對招收博士生的數量有很大的自主權。只要教授手中有研究項目、有經費,就需要有高素質、低報酬的人才替他/她兢兢業業地干活。有的項目可能一干就要好幾年,還不怕這些人才中途撒鴨子不干。
到哪去找符合以上各項嚴苛要求的人呢?對,惟有博士生,或者稱之為超級學術藍領更確切。至于博士生畢業后的出路在哪?對不起,這可不在教授們的考慮和管轄范圍之。 (摘自美國《星島日報》;周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