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中產生了一批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已成為一支重要力量
——海歸人才的引進,為高校帶來新的活力,在校學生從中獲益不少
今年3月15日,南開大學在省身樓隆重舉行致聘儀式,南開海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向海內外公開選聘的9個專業學院院長和一批新引進的優秀人才致送聘書。此次選聘是南開大學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面向海內外公開選聘院長和學術帶頭人。參加競聘院長的73份申請書中有34份來自海外。(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海歸哪里最多?教育戰線應數第一。去年內地知名大學走馬上任的新掌門人中,很多曾留學海外。對此,有評論認為,在他們的管理下,中國高校更具國際視野,國際化進程也獲得推進。
曾承擔或主持包括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多項重要科研項目,并在SARS科研戰場上取得重要突破的中科院院士饒子和,便是海歸校長中的一員。2006年起他執掌南開大學校印。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助理張寧對此評價,“饒子和代表的是在留學回國以后從事了相當長時間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并在相應的管理崗位上歷練過,對國內情況比較熟悉的管理型科研人才,它并不是一般概念上的‘空降’。他們會在過去的經歷、經驗基礎上,增加國際交流與合作,并形成對科研和教育的新的改革思路。”
近年召開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達成了很多合作項目,也加深了與國外高校及教育界的交流。在這中間,海歸們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張寧特別指出,不僅僅是大學的高層,還包括很多海歸教師,他們嫻熟的外語水平和深廣的海外人脈關系,是他們的有利條件,也是促成中外合作的積極因素。
推動高等教育學科建設
“長江學者”、“新世紀人才”等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項目,其中海外留學歸國人員為數不少。目前,中國共有110多所高校聘任了1108名長江學者。在這1108名長江學者中有特聘教授799人,其中735人有在海外留學或工作的經歷,占91.99%;有特聘講座教授309人,全部具有在海外留學或工作的經歷。有24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當選為兩院院士,57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擔任了“973”計劃首席科學家。
來自《海歸時代》引用的數據,北京大學校本部的博士生導師中,留學人員約占80%;教授中有留學經歷的占60%-70%。清華大學現任校一級、院系一級領導,90%以上有留學或出國進修一年以上經歷。
張寧認為,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中間產生了一批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已經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此外,“我們高等院校的大部分學科是近30年來新設立的,充分借鑒了國外的經驗,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在介紹經驗、傳遞信息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則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各大學的發展證明,是大批留學歸國人員承擔了大學的重要任務,他們是大學科研的生力軍和主力軍。
推動高校生態環境改善
“引進人才改善了學校內部的生態環境。”這是徐顯明借用的一個比喻。對此,該校多年從事引進人才工作的副校長高浣月表示贊同。她說,學校運轉時間長了,沒有新鮮血液輸入,就會缺少活力,而引進人才恰恰為學校帶來了新的活力,海歸人才的引進,尤其重要。她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早些時候學校要引進海歸人才,人事部門需要和各個學院溝通,做他們的思想工作,頗有些自上而下的味道,但現在,都是學校的各個學院找上門來要求人事部門給他們引進海歸人才,變成了自下而上。“確實是從中獲益,才有了這樣的變化。”高浣月說。
引進海歸人才在國內很多大學,已不稀奇,而海歸人才的引進不僅僅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學科研帶來了新鮮活力,在校學生從中同樣獲益不少。中國政法大學的中美法學院今年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法學院聯合舉辦法學碩士項目,使很多學生受益就是一例。記者在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的校園里隨機采訪了幾名學生,他們認為學校引進海歸人才之后,和自己關系密切的是感受到了新的教學方法,同時還會聽到一些通過這些老師聯系的世界知名教授來校做的講座,“這大大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趙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