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回國就業,除了進入科研機構以外,還有3個很有代表性的方向:進入國企、自主創業和從政。“海外學子”版從這3個方面分別選取一個代表人物,通過他們的現身說法,為海外留學人員將來的選擇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鄧鋒: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1990年到美國后先后獲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電腦工程系碩士學位和沃頓商學院MBA學位。畢業后,在英特爾公司擔任過多種技術和管理職位,在計算機系統設計和芯片設計領域擁有五項美國專利。1997年他和校友柯嚴利用美國最大的風險投資商紅杉基金的投資,在硅谷創辦NetScreen公司,4年之內公司從4個人發展到1000多人,使之成為世界上領先的網絡安全設備供應商之一。2001年Netscreen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04年4月被Juniper Networks以40億美元并購。2005年夏天鄧鋒回國,開始做風險投資。
鄧鋒從一名風險投資人的角度,對海歸的歸國創業提出他的看法:
“海歸要不要回國創業,回國有什么樣的機會,合適不合適,海歸回國怎么創業,怎么找錢,怎么跟風險投資打交道。這一系列問題始終困擾著一代又一代海歸。其實,從風險投資人的角度看,海歸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創業群體,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創始人有海歸背景的占了很多,有名的如張朝陽、張輝。”
目前,鄧鋒的投資重點是海歸人士創辦的企業,“因為我對海歸文化比較熟悉。”鄧鋒從一個風險投資人的立場認為,投資人看案子的時候,是從做企業的角度來看的,看創業者怎么把企業從小從零變到大,小的時候的問題,做大后的問題,都要考慮到。具體到企業文化怎么建立,企業內部意見策略的上行下行,企業領導層的意圖怎么貫徹,做出的決定怎么實施。這些都是有實際企業運作經驗的風險投資人比較看重的。
海歸創業應該注意的問題
第一,自己的產品或者服務是不是有市場,有沒有足夠大的市場,這個市場是不是不斷成長的市場。第二,是不是有一個精誠合作的創業團隊。這個團隊應該能夠提供一個平等的環境讓每個人的工作潛能都能發揮出來。第三,是否具備不斷創新的意識。第四,管理才能比較重要,特別是對工程的管理。第五,創業者的商業誠信度,做公司的手法是不是規范化。鄧鋒認為,海歸在這方面還是很到位的,因為“他們在國外受到過這種訓練,在講求規范和誠信的環境比較熟悉,對于合約很看重”。
海歸的劣勢,主要是對本土市場不了解。他們往往有技術,但是創業辦公司,不應該從技術開始,而應該從客戶的需求開始,從市場的調查開始,再回溯到技術的開發應用上。再有就是成本的制約,一般來說,本土團隊一個月平均每人有5000元人民幣的收入,而海歸的團隊都要八九萬美元,如果成本這么高的話,獲得投資就比較困難。因為從風險投資的角度來看,如果幾個公司都差不多,肯定選擇成本低的。因此,鄧鋒希望海歸的心態要調整好,而且要做好心理準備:海歸的本土價格可能會越來越低,這都是市場決定的。
什么樣的海歸適合創業?
“不是誰都適合做CEO。”鄧鋒說,最好的情況是在國外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已經能夠管理一個小團隊,并對市場有一定了解,然后回國后有兩三年的工作經歷,要能跟本土的團隊融合得很好。這是風險投資鐘愛的公司。如果是出國剛念完書就回國,這時的創業時機并不是很好。
鄧鋒總結,創業海歸要注意的第一個重點不是技術而是市場,要關注客戶的需要,知道要解決什么問題。第二個重點不是找錢而是找團隊。因為好團隊意味著良好的發展前景,風險投資希望投入的公司能做大,而這就要求必須要有一個很好的團隊做保障。
另外要把心態調整好,要有一個“再上山”的準備。做企業還要有耐心,一般一個成熟企業的成長需要5到6年的時間,所以不要浮躁。剛開始沒經驗可加入別人的團隊,不要眼高手低。如果30多歲再創業,成功機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