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商學院以來,一直想寫一點關于MBA申請的建議給后來人,下面所寫可能比較片面,倉促間也缺乏邏輯,只是希望能對感覺無從入手的人有一點幫助。
一,基本假設
1, Admission office知道你講的一定不全是實話,或者說他的思路同簽證官一樣,首先懷疑材料的真實性,所以你需要convince他們。
2, 決定錄取也許很費時間,但拒一個申請大概幾分鐘就夠了,他可以感覺出你不是他想要的人。
3, 學校同學校之間在錄取上沒有本質差異,申請10個同一水平線的學校大概比申請5個有差別的學校成功機率還要小。
4, 工作背景和教育背景固然重要,但大家意義上的牛人實在太多了,因此反而不是學校的標準,更重要的是你怎么包裝和突出自己。比如我一個同學被MIT錄取,背景如下:上海某校學工程畢業,和幾個同學一起做了個軟件公司,后來據說引進VC,后公司如何成功。這些我無從考證,我不能隨便懷疑自己的同學,我的基本判斷是真如他所講那樣成功,區區數萬美元的學費就不必貸款了吧(我沒有貶低這個同學的意思,實際上我們相處不錯,我想申請技巧同人品誠信沒有必然聯系)?
二,選校
這不僅關系到能否被錄取,更重要是決定你以后的兩年生活會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和文化中度過。我上面講的同學放棄了MIT其實也是感覺到MIT的排名竄升是因為IT業紅火所致,未必能滿足自己在其他商業知識上的學習需要(我也沒有貶低MIT的意思,舉例而已)。
選校各人標準不同,我的建議是一定要盡可能多地全方位地了解學校。Website, word of mouth都是有效途徑,businessweek的b-school forum有很多不同學校相比較的信息;學校自己的網站常有部分online course和community life是公開的,你可以假設自己是其中一員,想象一下,那個氛圍你是否喜歡;另外還可以通過聯系校友了解一些第一手的資料。其次,如果你也象我一樣比較在意生活質量,那么多了解一下商學院背后的大學以及所在城市也是非常有益的,畢竟人生中黃金般的兩年要在那里度過。商業氛圍尤其重要,好的位置會吸引好的guest speakers來做講座,你可以有機會就關心的問題同這些人面對面交流,這是我體會的學費付得值得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申請
那些硬性的東西改變不了,所以盡可能利用好推薦信和ESSAY,成為好文章的前提是別人樂意讀,所以when you write, try to leave out the parts people skip. 珍惜你有限的篇幅。
申請里最技巧的大概就是書面包裝自己了,這點我是最差的,但也是在入學找工作等等中最最重要的。我沒有稱得上經驗的東西,就抄幾點CMS (career management office) 的建議在這里:
1, 針對不同對象準備不同的簡歷。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口味,所謂物以類聚吧。而我用幾乎相同的內容做了兩個interview,一個學校給了我獎學金,另一個把我拒了,實際上前者比后者排名更好。如果這不能說明學校的期待不同,至少可以理解成申請中的偶然因素是難以預料的。
2, 簡歷中不要講你在某段時間做了什么,是什么職務,而是要講你的成就是什么,并且是因為這些成就你得到下一個職位,你要清晰地表現出自己的職業道路的上升曲線。
3, 重視文化差異。不要寫老外在他們的文化中找不到counterparts的詞,否則他很難理解和比較。
4, 體現你的商業頭腦和職業素養。我同學的老公被Columbia錄取,他絕不是大家眼里的牛人,他工作的公司很巧還曾是我的客戶,說出來恐怕也沒多少人聽說過,但有兩點是非常打動老外的,一是它是行業內亞洲最大的公司,二是我猜他一定寫了一點關于公司起死回生的內幕并同他個人聯系起來。我也沒有貶低他的意思,相反我很佩服他,作為略知一些內幕情況的局內人,我是說什么都不相信他在其中能起什么重要作用,但是,他就能夠通過有限的篇幅和表達讓學校感興趣,這真的是本事。我想說的是,所謂window dressing vs. down to earth,在度的把握上應該服從你整體的寫作需要,你不一定要表現你在某件事上有多么成功如何重要,但你一定要表現出在對於這件事的處理和反思上你確實具備了一個成功的商業頭腦和遠見。
5, 運用一點fancy的詞匯。比如偶爾跳一兩個b-school里的老生常談,或許會有意向不到的效果,比如EVA(economic value added, i.e. add and create value for shareholders) 等等,但要用得自然。
6, Put yourself into others’shoes。就是易位思考,想想你有什么特別的,為什么要錄取你而不是別人(同中國同學比),最重要的,你能為這個學校和以后的同學帶來什么新鮮的想法和內容?
四,幾點極不成熟的想法
1, 雖然我不喜歡aggressive的人,但實際上學校里GPA高的很少有沉默寡言的人,所以,在ESSAY里適當地表現熱情/活力以及雄心壯志或許比給人內向謙虛多愁善感的perception要有益得多。
2, 我體會的leadership就是power of influence,從這個意義上講,你可以人微但不能言輕,所以要適當表現你的影響力。
3, 使用平實的語言,一你不是native speaker,二你不是波士頓貴族,三business language從來都不是old-style的繁文縟節。
4, 注意細節,利用搜索引擎去找學校在媒體上的最新動態,特別是那些引以為榮的,寫一兩句進去。用個不恰當的比喻,這就象寫情書,一個是陳詞濫調地贊美“你頗有內涵”,另一個是“你在校刊/BBS上那篇文章很有新意”,你覺得哪個好?
我自己不是一個好的申請者,所以上面所寫更多是自己的教訓和別人的經驗。現在是4月份,一般大概應該在11月底前完成申請,或許可以更早些?半年時間,還要上班和準備考試,申請實在不是容易事。我的建議如下:
1, 靜心。心情浮躁的時候上網去搜集資料,準備寫ESSAY時一定要靜心。
2, Time management。商學院的生活確實不輕松,然而如果只學習也沒什么緊張的(如果象我這么不求上進只想混出去的話) ,但是讀書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你要和group在一起,你要盡可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你要和更多人一起玩,一起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想法,幸運的話,你會找到幾個合的來得朋友,甚至可能是lifelong friends,這是我期望的MBA的最大回報。我是想說,雖然現在的申請很累,時間很緊張,但同以后的學校生活相比,畢竟壓力要小得多,自己的控制度也大得多,所以,好好給自己做個策劃,怎樣讓時間有效起來。
3, 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前幾天在別的版看到外國教授說中國沒哲學,覺得很好笑,我們的一句詩都是哲學,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言歸正傳,最了解你的人一定不是你自己,所以,聽聽別人的意見。
4, For fun。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很重要。你的文章以及你面試時的表情可以泄露你的真實狀態。況且,如果你總覺得生活壓力大,你總覺得別人對你不nice,慢慢這就成了事實。
(來源:“寄托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