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各界本以為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但國際學生的劇烈下跌依然超出了預期。
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秋季學期,僅有不到1300名非歐盟國家學生付費到瑞典求學,而前一年的數字是超過16000人。在流失的生源中,中國學生占據了很大一部分。
隆德大學在招收國際學生方面算是成功的。由于做了很好的推廣,隆德大學在留學生份額上從6%上升至18%。但絕對數量依然難如人意:招收400名非歐盟學生的計劃目標只完成了207人。
“我們的目標是回到之前的學生數量,這需要下大力氣。”烏普薩拉大學副校長科斯騰說,“不僅要提高教育質量,還要將我們的質量告訴別人。學術質量可以用各種數據指標衡量,比如宣傳我們的諾貝爾獎獲獎者數量;但教學質量有簡單的方法能告訴大家嗎?所以瑞典高校普遍也開始重視大學排名了,大家都很留意自己的位置。”
“不過,良好的質量仍然是最好的市場推廣。”科斯騰強調。
瑞典不少大學有可資驕傲的教育質量和科研環境。“這里的環境非常適合做科研,設施齊全,經費充足。”在烏普薩拉大學讀分子生物學博士的龐艷紅說,“國內需要三天干完的活兒,在這里一上午就能干完,因為科研與產業緊密相連,有公司可以提供實驗需要的蛋白、試劑盒。教材、文獻都是新鮮的,國內中文版本一般兩三年后才會有。”
但顯然,在這個教育市場國際競爭的年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便是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這家負責評選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全球頂尖醫學院,也成立了國際合作辦公室進行推廣,并且特意招了幾名中國學生開設自己的博客,介紹在瑞典的學習生活情況,并為申請者答疑。
為了吸引國際人才,瑞典政府除了設立各種獎學金之外,也相應推出了更為寬松的勞動移民法:學生繳納學費后可以合法打工,畢業前找到工作的留學生可將學生簽證換為工作簽證,簽證數量沒有限額。此外,政府還正在討論:是否允許留學生們在學業結束后繼續在瑞典逗留6個月,以方便他們找工作。
瑞典自由黨高等教育政策委員會甚至建議:如果理工科的留學生承諾在學業結束后留在瑞典工作數年發揮人力價值,就可以免除他們的學費,但這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
“收取學費后,瑞典肯定不是一個可以以低成本混得一個文憑的地方。”中國學生李思超說,“但如果你是真的希望學到東西,尤其是如果你希望在生物醫藥、工程技術等瑞典的優勢學科深造,那么這里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