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概念性的錯誤,即根本沒有“新加坡留學申請書”這樣一個材料,申請材料包括:申請表格一份、個人陳述一份、推薦信兩封、成績中英文各一份、學位證書等等。所以沒有新加坡留學申請書這一說,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以往的進入的誤區。
誤區一 先選校后寫文章
在申請前是先選校還是先寫文章?大部分的機構都是告訴學生先選擇學校,專家說:“學生沒有考sat的情況下,早選校不合適,應先準備文章。因為寫完了共享申請表的文章就等于寫完了所有的共享文章,做完一個學校也就幾乎等于做完了所有的學校,之后有經驗的顧問就可以指導學生把所有重要的材料依據各校的自主命題和各校的招生偏好,將集合所有亮點組合而成的文章元素套用在各個學校,不是碰到新題目才去寫新的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把學生自身經歷中好的東西,篩選好,組織好,能把最好的東西,通過學校的命題和字數限制,讓學校同時看到申請者的”特色“和”全貌“。
誤區二 “動情”即是好文章
由于新加坡各個院校對新生的偏好不同,審核標準也不一樣。一般來說,美國每個名校除了common application中相通的essays外,都有自己的自主命題supplemental essays to commonapplication,題目方式也各不相同。大部分申請者因難以掌握寫作準則,導致申請全軍覆沒。
誤區三 唯有自己最了解自己
一些DIY申請者經常會說,“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自己寫出的東西才能贏得學校的肯定”。此種說法存在一定邏輯上的錯誤,學生了解自己,但并非熟悉美國名校的招生政策,所以了解自己與如何依照學校的要求和學校的招生偏好來呈現自己卻迥然相異。而各名校的錄取標準、獎學金發放,以及審核委員的口味等,毫無申請經驗的學生更容易陷入認知上的誤區。專家提醒學生們,雖然自己最了解自己,但是自身寫出來的文章,與有經驗的專家在了解申請者后,根據多年經驗所寫出的文章是有很大差別的。
新加坡留學院校推薦:東亞管理學院(EASB)擁有30年的教學經驗,始終秉承“已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以高質量和應用為基礎的高等教育學府。在2003年,2008和2013年分別獲得新加坡素質級(SQC)認證,也是2010首批獲得新加坡私校理事會授予的四年“教育信托Edutrust認證”,并且2014年成功更新4年教育信托人的少有幾所私立教育機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