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競爭力的經濟
近些年來,澳大利亞的經濟表現在世界各國中顯得尤為突出-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具競爭力、更加靈活和更有生機,盡管不能與美國和日本相比,但澳大利亞的經濟實力卻比瑞典、比利時和瑞士強大。澳大利亞經濟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貨膨脹、低利率;政府辦事有實效,勞動市場靈活,商業具有競爭力。
高增長、低通貨膨脹
澳大利亞1998-99年度的經濟增長率為4.4%,僅次于前一個年度所創下的4.8%的紀錄,預計,下一個年度的經濟增長將放緩至3.5%,反映了澳大利亞的內需更趨穩定,但仍高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預計平均水平;伴隨著強勁增長勢頭的是低通貨膨脹;澳大利亞90年代的通貨膨脹率平均為2.1%,與之相比,歐盟同期為3.1%,美國為2.9%。
低通貨膨脹帶來的是低利率。1996年年中以來,澳大利亞的官方利率降到了60年代以后從未有過的水平,而60年代澳大利亞的通貨膨脹極低。這一驕人的經濟表現基于生產率的顯著提高;如今,澳大利亞的生產率高于美國。90年代,多因生產率(如勞動力與資本資產結合的生產率)年均增長了1.8%。
在1997-98、1998-99兩個年度中,澳大利亞實現了根本性的預算贏余,預計,1999-2000年度澳大利亞還會實現這一目標。澳大利亞經濟表現強勁的原因
澳大利亞有一個全面的經濟政策大綱
為了確保經濟在全球的競爭力和對外資的吸引力,澳大利亞推行了積極的政策改革。
澳大利亞的體制健全、穩定、富有競爭力,為商業決策提供了保障,有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澳大利亞具有:
1.良好的預算實況-盈余;
2.世界一流的金融監督制度;
3.完善、為商業服務的公司法和破產制度;
4.存在實質性競爭的主要行業,如電信、電力、煤氣等行業;
5.高度開放的經濟,對貿易和投資的限制極;
6.改革了的勞動市場和稅收制度;
1996年以來,澳大利亞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對勞動市場的規章制度和政府為勞動市場提供的幫助進行改革;其中,對工作場所關系的一項重大改革將由仲裁法庭決定工資改為勞資雙方直接協商,以確保工資和雇傭條件與各工作場所的實際情況相符。
過去十年中,澳大利亞的勞動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導致了90年代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以往復雜、主要由仲裁法庭作決定的勞資關系體系現在讓位給了更民主的辦法。很多情況下,工作場所協定可以在雇主和雇員之間達成。
由于上述改變,勞動市場對經濟的變化更為敏感,減少了在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提高生產率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1998年12月至1999年12月間,就業率上升了2.9%;同期失業率則下降至7%以下,是1990年以來的第一次;正因為對勞動市場和固定工資及雇傭條件進行了改革,才使得近期強勁的經濟增長沒有帶來由通貨膨脹引起的工資增長。
澳大利亞的出口基地在過去15年中越來越多元化,一方面由于出現了新的國際商機,另一方面也由于澳大利亞的商業因低關稅和微觀經濟改革而更具競爭力;現在,制成品出口(280億澳元)和服務業出口(250億澳元)已超過礦產和農產品的出口(分別為250億和230億澳元)。
澳大利亞的稅制改革
澳大利亞政府正對稅制進行改革,具體方法是通過擴大間接稅來源、簡化程序、減少錯誤做法和改進公平性來降低收入稅;2000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亞將征收商品和服務稅(GST),同時對商業稅進行多項改革。
商品和服務稅是一種適用范圍廣的增值稅,它將取代效率低下的間接稅,包括出口商和制造商所承擔的批發稅,商品和服務稅(10%)適用于幾乎所有的商品和服務,但股票交易將不征收印花稅。
改革將使商業成本每年減少70億至80億澳元,出口成本減少35億多澳元,所有措施均已立法;對商業稅的改革包括降低公司稅率,2000-01課稅年度,公司收入稅將從36%降為34%,此后更降至30%。
澳大利亞與世界金融界
由于在國內、國際上取得驕人的經濟紀錄,澳大利亞在世界金融界開始發揮重要作用;澳大利亞是:
金融穩定論壇的成員,該組織由"七國集團"的成員加上其它四個國家組成;
新近成立的"二十國集團"成員之一,該組織對國際金融體制具有重要作用;
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是亞太地區僅次于東京的第二大股票和期權交易所;悉尼期貨交易所在同類交易所中仍是該地區最大和最先進的。
澳大利亞正日益成為地區性的金融中心,它擁有:
1.規范、完善的金融制度;
2.有深度、流動和透明的市場-可供給多種復雜、高級的產品,如 股票、債券和管理資金;
3.世界一流的通訊系統;
4.能講多種語言、具有高度技能的勞動力;
5.世界一流的金融管理體系。
未來的澳大利亞經濟
“下一個十年對澳大利亞可能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們的經濟、就業、基礎設施、服務和生活水準將進一步提高,領先于本地區,在許多方面,甚至領先于世界!薄拇罄麃唶鴰觳块L彼得·科斯特洛
2000年及其后,隨著世界經濟好轉、人們得到政府稅制改革的裨益,澳大利亞的經濟還將繼續強勁地增長。
由于改革范圍廣、生產率提高顯著,澳大利亞能夠保持其非通貨膨脹性的經濟增長,且保持增長率在或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澳大利亞的目標是盡可能達到最高的經濟增長而不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經常項目下赤字(CAD)一直是外國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澳大利亞在過去20年里的平均經常項目下赤字是國內生產總值的4.5%。預計,1999-2000年度的經常項目下赤字平均為國內生產總值的5.5%。
澳大利亞政府已實現預算贏余,現在的經常項目下赤字主要由私營部分的交易造成,包括私人投資和借款;隨著改革的廣泛深入,私人投資和借款的基礎也將變得更加牢固。
澳大利亞將繼續是主要的商品出口國,澳大利亞人在生產復雜而高級的產品上占有很大優勢,從汽車零部件到快速渡輪;在服務業上同樣占據優勢,從旅游到電腦、教育和金融服務等;由于電信基礎完善,澳大利亞完全有條件在電子商務和網上時代取得成功。
技術的徹底革命和亞太地區勢不可擋的變化將給澳大利亞經濟帶來空前的機會-澳大利亞人將因堅決、持續的經濟改革從這些機會中獲益。